您当前位置 : 首页  最新信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

2023-09-06   来源:党委办公室   点击: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实践奔涌最前沿,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准确把握文化的本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价值引领。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习近平总书记从价值层面把握文化,强调发挥文化的作用,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抓住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把握住文化的本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准确把握文化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使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作用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推动文化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多年来,福建省福州市持续推进文物和古厝保护工作,形成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2个遗址公园、261条传统老街巷、1200多处重点文物和古建筑的全方位立体保护体系,探索“古厝+非遗”、“文物+旅游”等模式激活历史文化遗产活力,彰显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图为2023年5月16日拍摄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厚植历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精辟概括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强调以“结合”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赋予民族复兴根和魂。

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重要论述,开辟了认识把握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深入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更相适应、同现代社会更相协调,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不断激活。

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在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二、全面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要求,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用党的科学理论统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完善持续深入学习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当前重点要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推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形成新时代英雄辈出的良好局面。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亮点突出,一批集空间游玩、非遗体验、沉浸互动等为一体的文化场景次第涌现,优秀文创项目和产品破“圈”而出,让人“心向往之”。图为2023年1月22日,市民在洛阳市洛龙区定鼎门广场观赏焰火晚会。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路径方法。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广泛团结凝聚爱国奉献的文艺工作者,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赓续传承中华文脉,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艺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互学互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转自共产党员网)